50多个世纪前,新石器时代晚期,东北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随着犁耕和快轮制陶的发明,能够承受高强度体力输出的人逐渐掌握了经济生产的命脉。随着个人财富的积累,下一代的血缘归属和继承权逐渐偏向男性,自然男性正式成为宗族、家族、坟墓的主人。
大量的人口聚居地,再加上男权社会的建立,使一些能够积累大量资源或与异性进行足够交配的男性,保证自己的Y染色体不断扩散,成为“超级繁殖者”。根据复旦大学人类学博士后的论文,在那段时间里,先后有五位古代男性,成为今天中国60%汉族人口的祖先。
影响远远不止这些。吉林大学历史博士赵冬月分析了中国出土的人骨资料,认为新石器时代是汉族形成的源头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,大部分中国人的外貌范式都是由几个超级祖先建立起来的——普遍扁平的脸型和鼻梁,线条柔和的整体轮廓,长江以北常见的单眼皮和“蒙古褶皱”,长江以南常见的宽鼻凸唇。
那些先辈们也不会想到,他们留下的几千年来没有显著变化的五官,给今天的女性后代带来了无数的烦恼,间接催生了一个市场容量上万亿的朝阳产业。
“黄种人面临麻烦”
根据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的分类和其他人的改进,普通人类根据肤色和外貌分为刚果人(黑人)、高加索人(白人)、蒙古人(黄色)和澳大利亚人(棕色)。东北亚的中国大陆居民无疑是蒙古族的主要代表。
如上所述,蒙古人的五官是“眼睛浅,单眼皮或内复眼,眼角凸起,鼻梁中等偏高,脸型相当扁平,面部轮廓较柔和”。与之形成鲜明对应的是,高加索人种“眉骨高,眼窝深,眉眼距离近,双眼皮和双眼皮常宽,鼻梁高而僵硬,面部轮廓棱角分明,更具立体感”。